“诺贝尔奖”导师给了我offer……
当手机铃声提示有新消息时,X老师并没有立刻停止敲打键盘,正常下班时间已经过去多时,然而重要的文书材料还没有梳理完毕,打断思路往往意味着效率的降低。数分钟后,她终于点开手机对话,短短两行字让其一时无法反应——
“我曾经通过你们拿到Goodenough的offer”
“他刚刚得了今年诺贝尔化学奖”
消息来自于现在身处美国的L老师——两年前,知识人网曾助其获得多个美国访问学者职位,新进诺贝尔化学奖得主Goodenough教授是给出邀请的导师之一,然而因为一些因素,L老师当时选择接受另外一位教授的邀请,与诺奖导师擦身而过,实属遗憾。
作为L老师案例的国际部负责人,X老师对此也是感慨交加,一时竟想不到合适的宽慰之词。
从各方面而言,L老师选择的offer无疑是当时最合适的职位,更何况,从某些角度而言,当时的Goodenough教授并不算是最有吸引力的那类导师。
背景介绍:
“锂电池之父”约翰·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3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锂离子电池方面的研究贡献。美国科学家约翰·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是其中之一。
约翰·古迪纳夫教授已经97岁高龄,是至今为止最年长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目前为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机械工程系教授。他使锂电池体积更小、容积更大、使用方式更稳定,从而实现商业化,同时开启了电子设备便携化进程。他还是钴酸锂、锰酸锂和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发明人,通过研究化学、结构以及固体电子和离子性质之间的关系来设计新材料,解决材料科学问题。
在今年6月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表示目前仍然在从事锂离子电池研究,希望能研发出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的固态电池,从而解决人类潜在的能源危机。
Goodenough教授以此成就获得诺贝尔奖可谓众望所归,但是他的高龄也确实可能令一部分申请者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虽然科研实力不俗,但是出于院校排名(美国综合排名50左右),以及所处地理位置等因素,也一直被众多申请者忽视或低估。
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访学、博后职位呢?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众多申请者,也很难获得准确的答案。
事实证明,过度追求“最好”的结果,可能会进入一些误区;而看来没那么“优质”的职位,也并不意味着暗淡的发展前景。
知识人网曾多次强调:申请者应根据自身需求、导师背景、科研平台、院校排名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职位。
导师对访问学者、博士后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导师和申请者通常需要互相成就。
然而依然有很多访问学者、博士后申请者过于追求排名,忽视其他条件。“名校情结”已经成为众多申请者最难摆脱的一项“束缚”。
知识人网自成立已经15年了,见证了众多学者的选择以及收获:
有的学者邀请方院校排名未进入世界TOP200,但是因为导师在该领域具有很高的影响力,以此邀请函顺利通过了CSC公派项目审批;
有的申请者希望调整研究方向,虽然获得了排名更好院校的反馈,但是依然选择了新方向的职位。其借助导师项目拓展科研思路,学习新实验技能,共著文章,顺利完成了过渡;
还有的申请者因为学术背景较弱,第一份博士后职位院校排名一般,但是在此阶段积累了充分的学术资历,也得到了导师的赞赏。借助这一经历和导师的推荐信,在第二阶段成功申请到优质平台的博士后职位,等等。
当然名校的优势依然明显,不过当排名、导师两者不可兼得时,我们不妨遵从心中对学术的向往,走的慢一点,稳一点,虽然未必让人艳羡,但是每一步都在向自己的理想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