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动态>>申请经验>>正文内容

访问学者谈以色列的创新精神

2022年06月01日
来源:知识人网整理
摘要:以色列是全球领先的创新型国家,享有“创业创新国度”的美誉。耳闻不如眼见,知识人网小编带领大家跟随这位访问学者的脚步,管窥一下以色列的创新精神。

  以色列是全球领先的创新型国家,享有“创业创新国度”的美誉。耳闻不如眼见,知识人网小编带领大家跟随这位访问学者的脚步,管窥一下以色列的创新精神。

  以色列是最具创新精神、最富裕的国家之一。所以我到以色列之前,对这个国家有很多想象:城市应该像Dubai(迪拜)的,道路应该像长安街的,高楼应该是鳞次栉比的。

  然而,当我从特拉维夫国际机场出来、看到机场外面的基础设施时,我产生怀疑了:与我去葡萄牙里斯本国际机场是如此相似,怎么看都像个没落的老牌帝国主义的机场。于是,我就期待着Metropolitan(大都市)的出现。但映入眼帘的,继续是与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城市差不多的状态。只是,这里的房子非常简单,基本是粗糙的白色外墙,农村农居少,也找不到城市的天际线。因此,我便告诉自己:以色列因为人口少,农村不需要好好开发,不像英国与欧洲,农村是满眼的草地、农场或者树林。直到进入特拉维夫城区,我终于放弃寻找高楼大厦了,只是入住Intercontinental Hotel周边,才有那么几幢不是太高的高楼。所以,到达的第一个早上,我是在怀疑中观望的:这个怎么会是全世界宣传的“最具创新精神、最富裕的犹太人居住的第一大经济城市”呢?

  特拉维夫的街道,很少是笔直的,很少是柏油马路的,马路两边很少有整整齐齐的商店,我找了几天都没有发现一处Starbucks(星巴克)。以色列的房子,似乎没有规划,至少在我视觉里出现的,很少有两幢是一样的。后来同行的同学告诉我,这样的房子遵循“包豪斯风潮”而建,但没有形成包豪斯风格。以色列的居住处,也很难找到像国内那样有规划、有档次的,即使是特拉维夫大学校园,几乎看不到有气派外墙,也几乎找不到大学的历史感和次序感。

  直到第三天,我听了几个教授和企业家的讲课后,才似乎明白过来,这就是以色列呀!2/3的国土面积为沙漠和山地,年均降水量约200毫米;除了靠近地中海,几乎没有油,没有煤,没有金属,没有森林……,但佩雷斯发现了所有资源之中最伟大的资源——人力资源。

  不到900万人口的国家,拥有着被无限激活的人力资本!占全球0.2%的人口获得了27%的诺奖,占美国人口2%的犹太人拥有美国70%以上的财富,诞生了1/3的美国名牌大学教授和60%的美国一流文学、戏剧、音乐作家。

  资源是一种存在,只有当资源转化为资本,才能创造出价值。那么,这个0.2%人口的民族,有什么秘密,使其转化为最宝贵的人力资本?

  以色列创新的原因—生存需要

  以色列的创新,最为我们熟知的,是军事技术和农业技术。这两类技术都直接关系到以色列的生存。没有水处理技术和滴灌技术,以色列人就没有水喝,因为他的周边都是敌人。没有武器技术和网络安全技术,以色列人就没有领土,因为他的周边都是敌人。

  前教育部长Shai Piron是位Rabbi(导师),地位很高。他在给我们介绍以色列创新的起源时,用了这样一句话:Life as a research and one big question.(将生存作为一项研究和一个大问题)难道不是如此吗!

  我似乎明白了这样的道理:以色列人创新,不是因为犹太人聪明,而是其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于是,我推演出这样一个公式:

  创新 = 危机常数 * F(质疑思维,分布式科学知识)

  所谓危机常数,就是以色列每个人和整个国家为了生存,处于危机常态中。这种危机是地球上人类中大概最大的正常数,激发着人的创新潜力,“不创新,就不能活”。

  我在特拉维夫大学商学院每一层楼的走道墙上,都有这样一句话:当导弹袭击警报声响起,请你不要乘电梯,下楼躲到B2、B3和B5三个防空地下室…... 战争让人的危机意识根植于每个公民的内心,并以持续的意志而处于持续的激活状态。

  创新是有条件的:思维(创新思维)、知识(开放分布)。

  以色列人创新思维源于很独特的教育。他们相信,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为了改变人的思维方式——质疑一切的思维。真是匪夷所思,一个信仰犹太教的国家,居然允许大家质疑犹太教义!看这样一句名言:One God? God that includes everything。在以色列,每年要出版3000多本书来解释Jewish(犹太人),竟然每本的解释都不一样!!!还有这样一个故事:通过与别人对话(Dialogue),可以听到对一种现象的70种解释,正如一个神的声音也有70种解释。

  还有厉害的是,分布世界各地的犹太精英,从事着知识创造活动,实现了全球分布的最新科学、技术知识的集成。他们倾听全世界,去获取真知,“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这就是这位访问学者所解读的以色列创新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