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动态>>申请经验>>正文内容

美国高校找教职经历及工作后的体会

2022年12月23日
来源:知识人网整理
摘要:我们在与客户的交流中,常遇到有些博士后及访学申请者会咨询发展前景,探讨在美国高校任职的可能性,故知识人网小编推荐这篇下面文章,以飨读者。

我们在与客户的交流中,常遇到有些博士后及访学申请者会咨询发展前景,探讨在美国高校任职的可能性,故知识人网小编推荐这篇下面文章,以飨读者。

作者:糖吉可得,传播学专业。美国博士毕业后,任教美国西海岸的某所高校。以下是她找教职的经历及工作后的体会。

找教职经历

在美国读完博士之后,我原本计划回国,毕竟找研究型大学的工作,对于Asian(亚裔)来讲很难。

美国高校分为研究型大学(Research University)和教学类大学(Teaching University)两类。教学类大学一般没有PhD(博士)项目,不重视研究,主教本科生,需要教授的科目多;研究性大学有很多政府或机构资助的研究项目,无需教太多课,有时间做研究。

在Teaching university教一两年书不会累积太多的研究经验,回国不算太加分,所以大部分PhD都想去研究型大学。但像我们这种人文社科类的亚裔,找研究型大学的工作非常难。

不是因为歧视,我自己找工作时没有遇到歧视的情况。面试你的人是高校老师,对这方面问题比较谨慎。就算他们心里真的有什么,也不会表现出来。文明社会自有一套规则在。

难的是你需要和以英语为母语的美国本地PhD竞争。在美国,白人找工容易,黑人也容易——大学要平衡职员中不同肤色的人口数。而我们呢,什么优势都不占。

当时我还有另外两位也在找工的博士生朋友,大家都很焦虑,最后只能互相打气,相互鼓励,分享信息。

我本来就投了少数几个学校。但是我老板,一位美国白男跟我说:你要多投,在美国研究型大学拿到offer干个几年,以后去哪里都好跳。

那时很多人100个200个学校地海投,我一共投了20多个学校,其中也有teaching university和国内的学校。不过我很清楚,国内学校就算给我offer我也不会去,美国学校仍是第一优先级。

大概4个月后,陆续收到一些意向比较明确、希望比较大的学校的面试邀请。一轮phone interview(电话面试)以及一轮campus visit(校园参观)后,我进了现在这所州立大学。

这所大学坐落于美国西海岸。据我了解,这所大学在过去很多年都没有招过亚洲学生。我很幸运,我的老板也很开心。

现在我在这所学校教传播系的大三大四学生。过去一年我教过研究方法、组织传播、小群体传播、传播学理论等课程,之后可能还会教自己的研究方向的课程。

教书经历

在美国工作,对我来讲最难的是语言。读完博士用英语教课当然没问题,我也会找许多美剧的例子来充实课堂。但我们对本土文化的感受程度还是远不如local(当地人),很多明星名人政客的名字我叫不上来,用美国的Slang(俚语)、美国的历史文化来给学生讲课非常困难。

偶尔也会遇到歧视。我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年纪轻轻的白人。这其中会有一些“farm kids”(农家子弟),他们是家庭中第一代大学生,父母没有怎么受教育,只看白人的东西,也没有去过其他国家,对于其他种族会有一些排异。

教课也好学生反馈也罢,有时候你会明显感觉他不太看得起你,一种“what the fuck is she saying”(她他妈在说什么)的态度。

之前有堂课需要做自我介绍,有位美国学生言行极具攻击性。但到了学期中后期,我们交流越来越多,他对我也越来越尊重。

对于歧视问题,我心态一直很好。我本来就不是native speaker(说母语的人),又是新老师,教学不够成熟也很正常。

退一万步讲,种族歧视哪儿都有,中国也有。在中国哪怕我的学生跟我长得一样,说一样的话,还是会有人不喜欢你。我一直告诉自己不要玻璃心,要将歧视当成玩笑来调侃。

歧视终归是少数,大部分学生都很好。我的班都是小班,最多20或者25个人,两堂课后基本上就都认识了。我记得有个不是我们本专业的同学总来上我的课,有天下午我碰见他,看他很疲惫就问他怎么了。他说他从早上六点开始打工,下午有几门课要上,等下四点又要上我的课,等不及要去买杯咖啡。我说,那你快去。他马上问我,要不要我帮你带一杯?

还有一些学生会在课后单独找到我,跟我说,谢谢你今天的这堂课,我学到了很多。

这种时刻我就觉得超sweet(甜蜜)。

很多美国学生会对中国很好奇。最近上网课,有同学看到我的电脑屏幕上有中文,就在课后问我,老师,你刚才屏幕上的是中文还是日语?我说,中文。他说,我会说日语的。

大部分美国学生都很清楚自己要什么,我从不期待每个学生都要学得特别好。像刚提到的那位同学一样,很多美国学生为了偿还大学贷款,会一边上课一边打工,时间安排得很满。有些要拿A的同学,自然会把每一门课都学好;有些同学觉得拿B就行,他们的时间和精力会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美国学生想法相对独立,也不害怕表达自己。在课堂,我的学生可能比我还要害怕冷场。我问的问题如果没人回答,我就不说话,总有人会去回答。他们常在课堂上争执,大家都很愿意表达。

其实我很喜欢这份工作,独立自由,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工资能cover(足够支付)我的生活。如果不算暑假收入,我的年薪大概在65000美元左右。我们州因为没有消费税,工资相对较低。像在加州,有9~10%的消费税,工资会更高一些。

几点体会

读完博士,不一定就能找到高校的工作。

从整个学术圈来讲,北美科研界越来越难进。过去几年,整个国内外的言论环境包括大学教育的发展,都在影响着学术圈;人文社科类的人才越来越多,10年前5年前,你有一篇publication(出版物),就能找到工作,现在你有三篇也不见得能找到一个好工作。人越来越厉害,产出也水涨船高(虽然不见得说产出多一定质量高)。

香港的高校比美国更难进。香港就8所高校,科研圈的工资是美国的2~3倍,“名校情节”严重。香港传播研究近来做大数据比较多,像中大可能就只招新闻的、pr的,或者是组织传播,研究方向也不一定对口。

哪怕你进了高校,也会时刻有种担忧——会觉得自己是很容易被替代的,没有特别强的价值感。想要做好,做到professor(教授)以上level(级别),就一定要苦心做研究发文章,这需要付出极大心力。

做研究是一条很痛苦很孤独的路。我从上学到申请香港读硕、申请美国读博、在美国找工作,全靠自己。越往后走就越发现,一定要付出时间和精力。但即便是付出了时间精力,也不见得能得到什么。每一个看来比较好的结果,背后都会有一些不为人知的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