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动态>>申请经验>>正文内容

国外访问学者/博士后留学人员反诈骗指南

2023年12月21日
来源:知识人网整理
摘要:访问学者/博士后/联合培养博士人员出国后,对当地环境及政策不熟悉,需要提高防范意识,为此,知识人网小编特整理这篇反诈骗指南,提醒留学人员防微杜渐、未雨绸缪。

访问学者/博士后/联合培养博士人员出国后,对当地环境及政策不熟悉,需要提高防范意识,为此,知识人网小编特整理这篇反诈骗指南,提醒留学人员防微杜渐、未雨绸缪。

近日,多国使馆发布相关提醒:不法分子利用留学生涉世不深、防范意识不强等弱点,假冒使领馆、国内司法机关、快递公司等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实施电信诈骗,其骗局已给部分海外留学生带来较大财产损失。

访问学者/博士后/联合培养博士群体(以下简称留学人员)尽管社会阅历和经验较留学生丰富,但毕竟是在异国他乡,对当地环境及政策不熟悉,需要提高防范意识。为此,知识人网小编特整理这篇反诈骗指南,提醒留学人员防微杜渐、未雨绸缪。

冒充使领馆、国内“公检法”工作人员诈骗

诈骗分子往往通过非法渠道,获取留学人员的联系方式,再通过技术手段,将号码伪造成使领馆公开的电话号码,冒充使领馆工作人员联系留学人员。在获取其信任后,以有重要文件需领取、被限制出入境等理由,骗取其身份证号码、银行账户、密码等敏感信息,再通过这些信息将其账户内的钱财转走;或冒充国内“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称留学人员涉嫌“洗钱”“诈骗”等刑事犯罪,若不配合调查,可能会被抓坐牢甚至被遣返回国,以此为威胁,欺骗留学人员向所谓的“安全账户”进行转账汇款。

警方提醒

在遇到自称使领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主动联系自己时,一定要提高警惕,应第一时间与相关部门进行核实。切记:凡是要求转账进行资金核查的,都是诈骗!

虚假购物、服务类诈骗

作为留学人员,有诸多如购票、货币兑换、合租、办理护照、签证、旅行证和公证认证等需求,诈骗分子往往以“中介”身份,甚至有自称是“使领馆指定中介”,与工作人员熟悉或者有一定关系,能够帮助快速购票或办理证件、手续,并与有此类需求的留学人员假意达成协议,要求先行支付钱款,后以转款备注不能识别等理由,要求重新支付钱款,或编造其他各种理由要求其向指定账户转账汇款,在骗取钱财后将受害人删除拉黑。

警方提醒

对于各类中介,购买物品和服务前一定要先行查询、辨别资质,使领馆不会授权任何机构或个人为指定代办机构,护照、旅行证和公证业务也不接受他人代办。独自留学在外,不要因为对方自称是“同胞”而放松警惕,涉及个人人身安全及钱财的事情,务必通过正规渠道办理或购买。

冒充客服类诈骗

身在异乡,很多留学人员会与国内家人、朋友相互邮寄物品来传达思念之情,此时,诈骗分子会冒充“电商、物流客服”,以购买的物品出现质量问题、物品在海关被扣押或中途损坏可以进行理赔等理由与受害人取得联系,并要求受害人填写个人信息、银行账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从而直接完成盗刷,或者以受害人个人信息输入错误账户被冻结为由,提出交纳保证金的要求,诱导受害人进一步转账汇款。

警方提醒

对于电商或物流客服主动联系时务必提高警惕,应该在原购物平台联系官方客服进行沟通确认,不要轻易提供密码、验证码,更不要轻易转账给他人。

虚拟绑架”类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技术手段冒用中国使领馆或警方的电话号码致电中国留学人员,使当事人相信自己与犯罪案件有关或身份被盗用,需要支付费用才能避免被起诉、逮捕或驱逐出境。但是没有钱、钱不够怎么办?诈骗分子便出谋划策,说服当事人伪造自己被绑架,向家人索取“赎金”来支付所需费用。此时当事人正处于极度恐惧状态,便按照诈骗分子的指示,离开住所,拍摄自己被捆绑、殴打、向亲戚或朋友哭诉要求解救的图片或视频,并切断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就在当事人“失联”期间,诈骗分子又冒用当事人微信或手机联系其亲属或朋友,谎称该留学人员被“绑架”,并发送事先拍录好的图片或视频佐证,向亲属或朋友骗取巨额“赎金”。由于诈骗分子能准确告知留学人员的隐私信息,有相关图片、视频为证,又因为联系不上留学人员,其亲属或朋友往往信以为真,从而造成财产损失。

警方提醒

提醒广大留学人员的亲属或朋友,接到声称留学人员被绑架的电话或图片视频,一定要保持冷静,通过正规渠道向警方、使领馆或留学人员所在学校/机构了解情况、寻求帮助,以免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