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申请公派访问学者/博士后?
出国交流深造,想必大家对这个事情并不陌生。交流深造不仅能拓宽视野,还能够让自己学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总而言之,对于研究者来说,是一个让自己升级换装备的大好机会。
但是对大多数的人来说,出国并没有说起来那么容易,尤其是考虑到资金的时候,更是有苦说不出,于是乎,公派出国这样一种形式便成为了大多数人的最佳选择。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一下关于想要申请公派访问学者/博士后,我们应该做什么?
为何要申请公派访问学者/博士后?
行始于思,行成于思。合理的行动要以正确的思想为先导。在申请公派访问学者/博士后之前,一定要弄清楚自己为什么要申请?没有目标的行为是盲目的,其意义也是匮乏的。
人的一生,若从职业生涯论,无非为官、为学、为商三条路。为官者,出国访学一年半载,对仕途并无太大作用,并且在此期间有可能丧失国内提拔的大好机会;为学者,公派访问学者/博士后是对学术水平的认可,并且对于北京/上海等地区的科研人员来说,是评副高职称的必然之举,显然意义重大;为商者,通过出国访学可拓宽视野,对于想从事国际贸易、出国培训等商业的人来说,也有一定作用。
每个人做出申请公派访问学者/博士后的决定,必然有其考虑。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目的的行动,一个没有意向的申请。若你决心不大、理由不多、意义不明,我劝你还是放弃申请。毕竟,申请公派不是一条平坦的路,并且,你的付出不一定能得到回报。
访问学者/博士后有何区别?
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各种文件和公告中,访问学者总是和博士后捆绑在一起。比如,大家申报的出国留学项目名称就叫“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含博士后研究)项目”。这种惯性的捆绑,充分说明了访问学者与博士后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也折射了两者细微的差别。
从内涵上看,访问学者一般是指出国访学的人员,对这些人员的学历、年龄无特别限制;但是博士后则不同,它是“博士毕业之后”,必然要求申请者已经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因此,访问学者的外延,是宽于博士后的。国家留学基金委之所以把项目名称叫做“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含博士后研究)项目”,也是因为其认为博士后研究是在访问学者范围之内。基于以上分析,如果你不具有博士学位,那么显然你只能申请访问学者,不能申请博士后。对于已经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来说,选择做访问学者还是博士后,的确有些困难。
若你是学术大牛,想在学术上做出大的成果,并且已经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你就申请博士后,钱多活多长进大(访问学者由国家全额资助,国外学校和合作导师不需出钱;他们不掏钱,也就不不太敢、也不太会把人当牛使。博士后则不同,国家留学基金委在很多项目中明确指出博士后在国家给钱的基础上,也要求国外学校或导师也给钱。);若你只是为拓宽视野,走走看看,显然是申请访问学者更合适(从有利于获得邀请函的角度来看,申请访问学者也比博士后容易)。
如何选择专业?
谈到如何选择留学专业,尽量坚持就近原则。所谓就近原则,就是留学专业尽量吻合自己最近这段时间开展的科研工作。之所以要采用就近原则,有以下理由:
(1)最近的研究,一般是自己当前最大兴趣所在。对于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前沿以及国际上的领军人物,都更有动力去了解。
(2)最近研究获得的研究成果最有说服力,更容易打动老外并获得邀请函,有利于申请。
(3)最近研究一般与自己工作紧密相关,访学时若能在这个专业及领域继续开展工作,无疑是对自身职业发展的良好促进。
如何选择国家?
一般而言,出国留学有三大目的:一是增长知识、增强能力;二是拓展见识、拓宽视野;三是构筑平台、助力发展。留学国家选择得当,是达成出国留学两大目的的重要条件。因此,留学国家的选择,是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从增长知识、增强能力的角度出发,无疑首先要考虑教育发达、科研领先的国家/地区。这些国家/地区主要是指CSC所称的“一类国家”: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比利时、奥地利、瑞典、荷兰、丹麦、冰岛、挪威、芬兰、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希腊、日本、新加坡、韩国、卢森堡。但是,“一类国家”也有25个之多,乱花渐欲迷人眼。要迅速地从25个国家中找到更为心仪的国家,可采用“牛原则”,即通过寻找所在研究领域的牛教授、牛大学来确定留学国家。
从拓展见识、拓宽视野的角度出发,若基于广义哲学、广义价值论进行思考,任何国家/地区都蕴含我们暂不了解、暂无法把握且永远无法了解、无法把握的未知和不确定性,去任何国家留学,对我们拓展见识、拓宽视野都有作用和价值,并且,这些作用和价值是不能用庸俗的方法度量的,也难以分出大小多少的。但是,我们生活在一个现实的世界,一个物质主义风行、拜金主义盛行的时代。在我们所处的特定空间和时间内,显然那些经济发达国家(北美、欧洲、日本)能更有助于我们拓展见识、拓宽视野,更有助于我们适应这个世界、这个时代。若你能抽离于现行价值体系,若你只是为了拓展见识、拓宽视野,那么,我认为对你而言,CSC所称的“二类国家”也是不错的选择。
出国留学的第三个目的,即“构筑平台、助力发展”,就是指出国留学不仅是立足于当前,更要着眼于未来;不仅要提高能力、拓宽视野,更要为自己的未来构筑新的平台,助力职业、事业的更大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落实到留学国家的选择,也是那些经济发达国家更合适,其原因也是不言而喻。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从广义哲学、价值论的角度来说,留学国家的选择,是个伪命题,因为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判标准;但从狭义价值论、当前价值观的角度出发,留学国家的选择是个重要议题。既然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那么就按照自己的评判标准去伪存真吧。从内心出发,选择的价值,正在于此。
如何写CV?
写一个好的CV,对申请公派访问学者/博士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成功的基石、出发的基点、申请的基础。要写好CV,首先必须明晰:什么样的CV是好CV?对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相关材料也是汗牛充栋。总的来说,一个好的CV至少必须满足以下两个要求:
能够全面而有重点地展示自己
所谓全面,就是要把与申请密切相关的各种有效信息都放进去,这些信息主要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或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我认为外国人还是蛮关心这个的)、联系方式、教育经历、研究兴趣、科研经历、论文著作等。一般来说,以上信息是必需的,缺乏任何一项都会造成信息缺失,有心的外方导师若看不到这些信息,有可能会觉得你有所隐瞒、诚信度不高。所谓有重点,就是要在CV中重点展示自己在所申请专业领域内的优势。请注意,这里的优势不仅是自己的优势,而且包括组织(即自己所在研究机构)的优势。组织的优势,是申请者容易忽视,但外方导师却极为看重的。所有合作均是以利益为前提的,若你所在机构对外方导师而言毫无价值,那么你所在机构的人员,也就是你自己,对他来说也是没有价值的,你也就是个利益无关人员。很难想象外方导师会接受一个利益无关人员作为访问学者/博士后。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在CV中,可把自己所在单位的名称/地位/职能有技巧地强调一下。
能够特别地展示自己
特别地展示自己,就是展示自己的特点。何谓特点?就是与别人不一样的亮点。这些亮点主要包括:各种能力(小语种能力、极强的计算机能力等)、社会任职及相关组织资源(XX学会联络人等)、品格性格(NGO成员、志愿者等)。若能在CV中添加以上亮点,可使自己的形象更加立体,并可传达“我不仅是个学者,我更是个生活家”的信息,无疑这些亮点增加了CV的说服力。
学者是专注于学术的人,但不止于学术。给外国导师看的简历,不应该是个“学术简历”,而是一个“学者简历”。因此,给外国导师看的CV,要源于学术、不止于学术。一个CV,若能全面而有重点,并“特别地”展示自己,才能真正地、生活地刻画一个学者,才能超越一般CV(局限于谈学术经历)。
如何套磁?
什么是套磁?
“套磁”是留学申请者较为熟悉的一个术语,专指留学申请者和申请学校的有关教授通过Email联系,并通过联系达到增加自己被录取和获得奖学金的机会。
为什么要套磁?
对于公派访问学者/博士后来说,不用交学费,国家又提供足够的生活费,套磁的主要目的就不再是获取奖学金,而是获取邀请函了。
怎么样套磁?
怎么样套磁的问题,可以分解为三个小问题。问题之一:向谁套磁?问题之二:如何定位?问题之三:如何措辞?
先看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实际上是明确我们进攻目标的过程。一是从学校出发,先找到自己心仪的学校,之后具体到院系,最后从院系的faculty名单中识别出与自己专业领域相同或相近的教授;二是从国际学术期刊出发,先找寻在本专业领域内已发表过一些文章、有一定知名度的教授,然后按图索骥找到教授所在学校、Email,觉得合适便可开始Email交流。
关于教授的分类,以及选择哪种类型的教授
一般来说,学校里的教授分为以下几种:Professor(教授):年纪一般比较大,看过的“套磁”信也是多如牛毛,而且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招生习惯,一般如果他对你感兴趣的话,一天之内就会回信,在这种情况下,你希望很大。如果他迟迟不回的话,就代表你基本没戏了。Associate professor(副教授):处世灵活,要求又高,当然这种类型的教授水平也是很高的,自我表现得宜是关键。Assistant Professor(助理教授):助理教授一般都有启动资金,需要人干活,而且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招生习惯,所以跟助理教授“套磁”成功的可能性相对比较大。建议“套磁”排序为:招过本校学生的教授>助理教授>老教授>副教授。
再看“如何定位”的问题
这个定位,主要是指自己的定位,即发Email时自己所应持有的立场和气场。作为公派访问学者/博士后,由于是国家提供经费,一般不需要外方导师提供经费,不拿别人的,我们就要硬气一些。所以,我们的立场要坚定,要表明我们国家资助、背后有人的局势;同时,气场要强大,要通过措辞表达我们实力强劲。当然,硬气不代表强硬,硬气是有原则的妥协。对于外方导师的一些要求、问题,我们还是要温柔应对,妥善处理。其实,Email套磁就像外交,要有理有利有节。不低三下四,不委曲求全,不妄自尊大,定位清楚,表达明晰,才能实现理想的结果。
最后来看“如何措辞”的问题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风、想法和特点。我在此简单分享一下自己写Email时的几个经验:
a. 发Email尽量用自己单位的邮箱,或后缀为http://edu.cn的教育网邮箱。用hotmail、gmail等公共邮箱虽没什么大问题,但给外方导师的感觉还是不专业。
b. 在Email标题中,用上"self-funded"这个词。大家也知道,国内有大把的硕士、博士生每天在积极地向外国导师发信争取奖学金;在这种情况下,使用"self-funded"这个词,就能一下子凸显公派人员无需对方出钱的巨大优势,外方导师何乐不为?
c. 在Email中,一定要阐明四个方面:一是自己的身份及所想申请的职位,二是政府资助、无需对方出钱的事实,三是自己在专业领域内的研究经历和成果,四是自己要求对方做什么(即索要邀请函)。Email若能说明这四个方面,内容就比较完整了,就是一个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套磁Email。
如何通过WSK?
WSK是国家留学基金委为公派出国人员设置的必要条件。如何通过WSK来说,有两条路径:参加WSK统考,或者参加CSC指定的院校培训获得同等效力的结业证书。两条路径中,强闯PETS5考试关省钱省事但要求英语牛,找院校培训花钱费事但一般都能曲线救国。只要你下定决心,英语不算太差,通过WSK都不是难事。祝福你!
如何打通所在单位对人员出国的限制?
一般来说,普通高校是鼓励青年教师出国留学的,一般研究所也会鼓励员工申请国家留学基金。但某些科研机构,在这方面却是有所滞后。这些机构,尤以部队系统和十大军工集团下属研究所为甚。这些机构之所以不太鼓励员工申请留学基金,原因不少,主要有“三怕”:一是怕留不住人,生怕员工留学归来不回原单位;二是怕泄密,生怕员工脑子短路舌头乱说话;三是怕麻烦,生怕员工申报、录取、派出过程中给行政系统带来的琐碎工作。
要打通单位对自己出国的限制,就必须着眼于“三怕”并解决“三怕”。第一怕,可通过与单位签署留学协议,约定留学回国后还回原单位工作的方式解决,给原单位一颗定心丸,给自己一张放行证;第二怕,可通过与单位签署保密协议,把单位的保密责任扛在自己身上的方式解决;第三怕,可通过自己多了解整个公派流程,多与单位办事人员沟通多多协助他们做相关工作的方式解决。
上述解决“三怕”的途径,看似简单,实则艰巨。比如,留学协议中具体条款的设置,就不太好处理。单位有单位的利益和想法,个人有个人的打算和主意。两者要完全碰上并吻合,很难。这个时候,就要求我们有所取舍。不可能啥事都按照我们的意愿发展。我的看法是:抓大放小——只要单位同意申报同意派出,其他都好商量。谁知道明天会怎样呢?谁知道协议会不会成为一纸空文呢?
打通所在单位对人员出国的限制,是个充分发挥利用自己情商的过程。但从“三怕”入手,应该是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向。
如何填报申请材料?
申请材料的填报,无疑是公派申请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因为,基金委的评判和选择,完全依赖于申请材料。要开展评判,自然就有评判的标准。依据标准,在填报材料时,主要需要着重展示六个方面:
1、综合素质(包括教育背景、学术水平、教学科研/工作能力、国际交流能力等)和发展潜力;
2、主要业绩、获奖情况;
3、出国研修学科专业的需要程度、国内和国际发展水平的差距;
4、留学目标的合理性和研修计划的可行性;
5、留学目的国、机构及合作学者在所选学科专业领域的发展水平、是否具备接待申请者所需科研条件;
6、申请人所在单位的推荐态度、在该学科专业领域的水平以及为申请者留学回国后提供发展条件的可能性。
实际上,申请材料的填报,实际上是个炒菜的过程。我们要炒的菜,就是我们自身的能力和实力、学历和经验,这些是既成事实,无法改变。但我们炒菜的过程中,可参照菜谱,也就是留学基金委的评判标准,依葫芦画瓢,把自己的所有无法改变的事实,做一最符合标准的优化。这样炒出来的菜,应该会更符合菜谱制作人的口味,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