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动态>>海外生活>>正文内容

赴美访问学者细数哈佛博物馆

2022年04月12日
来源:知识人网整理
摘要:美国是一个博物馆大国,全国共有各类博物馆35144家,几乎没有人能全部参观。本篇知识人网推荐一位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的文章,通过其对哈佛博物馆的描述,可 “管中窥豹”,从这一侧面了解哈佛的历史和文化。

  美国是一个博物馆大国,全国共有各类博物馆35144家,几乎没有人能全部参观。本篇知识人网推荐一位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的文章,通过其对哈佛博物馆的描述,可“管中窥豹”,从这一侧面了解哈佛的历史和文化。

  作者的话:波士顿是美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恢宏的建筑、优美的风景及各具特色的著名学府给人以深刻印象。美国最古老的大学——哈佛大学便坐落波士顿查尔斯河两岸,她还是我国著名数学家江泽涵、气象学家竺可桢、古典文学家陈寅恪、语言学家赵元任、文学家林语堂、梁实秋等文化与学术名人的母校。我虽无名小辈,然有幸在哈佛大学访学一年,流连徜徉于异域,所闻所感,愿与前辈、同侪分享。

  关于哈佛大学,可记述的太多。曾经到此造访的中国各界名流,写过汗牛充栋的游记与介绍性文字。高度发达的网络,让我们足不出户也能百度出一张完整的哈佛校园地图、哈佛诸多建筑的风貌及其辉煌而传奇的历史等。

  在哈佛,不得不提的是她的博物馆。哈佛传统的博物馆分为艺术和科学博物馆两类,现又增加了“数字化典藏”的类目,大部分对游客开放。哈佛艺术类博物馆主要有布什雷辛格博物馆(Busch-Reisinger Museum)、福格博物馆(Fogg Museum)、亚瑟·M. 萨克勒博物馆(Arthur M. Sackler Museum)3个,藏品来自欧洲、北美、地中海地区和亚洲等地区,多达25万件以上。在卡朋特中心(Carpenter Center)还有视觉艺术作品展出,哈佛研究生院也有自己的设计展览。

  科学类博物馆则包括哈佛自然历史博物馆(Harvar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校园外的哈佛森林费舍尔博物馆(Fisher Museum at the Harvard Forest)等。

  哈佛自然历史博物馆由植物标本馆(Harvard University Herbaria)、比较动物学博物馆(Museum of Comparative Zoology)和地质学与矿物学博物馆(Geological and Mineralogical Museum)组成,这些博物馆彼此连通,并有出口能到达皮博迪考古学与民族学博物馆,每日游客络绎不绝。

  其中,布拉什卡玻璃植物模型器具典藏(Ware Collection of Blaschka Glass Models of Plants)最具特色,里面珍藏着超过4400件由玻璃制作而成的植物模型,展出的每一朵花都栩栩如生,每一种植物细节都异常生动,令人难以置信。在气候变化馆区,孩子们还可以通过大型电脑终端参与问答,了解地球气候环境,参与到保护环境、守护地球未来的思考与行动中。世界上最古老的博物馆之一——皮博迪博物馆始建于1866年,拥有南、北美洲最全面的资料与数据,有关于印第安文化、玛雅文化等专门展区,雄伟的印第安图腾柱、高难度的玛雅壁画保护与临摹、南美洲古代色泽明亮的陶器等,吸引着人们的探索热情。

  此外,哈佛大学威德纳图书馆(Widener Library)的“米尔曼·帕里口头文学特藏”与我专业密切相关,珍藏的是口头程式理论创立者米尔曼·帕里(Milman Parry)和阿尔伯特·洛德(Albert Lord)在田野工作中搜集的口头传统资料。作为后学,我有幸在导师大卫的引导下参观了那密密麻麻的录音磁盘、文件卡片及古斯莱琴(gusle)等收藏品。特藏馆内如此庞大的工作成果与大师高屋建瓴的学术理论,让我油然而生敬意。当时,一部分特藏内容已完成了数字化处理工作,并对公众开放,这种先进的理念对于推进口头文学研究具有特殊意义。哈佛众多的博物馆,最早来源于教学与实验的需要,如哈佛考古学系、生物系等系的办公室和教室就设在皮博迪博物馆楼内,实现了博物馆与教学互长。在这种博物馆体系中,学生得以亲近自己研究的对象,亲身体验与操作,人文、地理和历史变得尤为生动和触手可及,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学习热情。直至今日,哈佛大学博物馆周末都有“家庭日”,为孩子们提供专门的讲座与展演。

  哈佛的校园很美,春夏时绿树葱郁,草地茵茵,松鼠时常在你的视线内觅食、嬉戏,秋天时层林尽染,色彩丰富,冬季时白雪覆盖,纯净平和。在不经意间,你就会忘记这是一所大学,仿佛置身于一座美丽的公园。而她又会在不经意间,提醒着你,她有多特别。记得在一场学术研讨会中途,我独自一人坐在会场外深邃宁静的走廊里,吃着奶酪饼干,欣赏窗外皑皑雪景,享受会场外的片刻惬意。这时,一位拄着拐杖、两鬓苍苍的白人老者朝我走来,用英语问我会场里的讲座是什么内容,我用英语如实回答。他大概认定我是中国人,就用标准的北京话对我说:“这内容我不感兴趣,谢谢您!”在美国待了大半年时间,突然听到熟悉亲切的北京话,一股暖流立刻涌上心头,惊讶地让我一时说不出话来,只是点着头看他缓缓离去。

  在波士顿,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大学、东北大学、马萨诸塞大学、韦尔斯利学院等与哈佛大学掩映生辉。波士顿大学被誉为“全球顶尖的私立大学”,坐落在波士顿商业中心,背靠查尔斯河,与哈佛、麻省理工学院隔河而望。因为学业的关系,我经常造访波士顿大学的东亚考古和文化历史国际中心。与哈佛大多数图书馆需要ID或申请才能进入不同,这里的图书馆免费对社会开放。虽然身为哈佛教授,著名华裔考古学家张光直却把自己的私人藏书都捐赠给了这里。图书馆里有很多以中文出版的考古、人类、民俗、社会学等著作,查找中文资料十分方便。在这里主持工作的慕容杰(Robert Murowchick)与高德(David Cohen)教授是张光直的高徒,他们虽是白人,却有着地道的中国名字,汉语也说得极棒。作为中国江西仙人洞考古发掘工作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他们熟悉和热爱中国文化,对于百越地区的稻作、铜鼓、陶器、石器等文化研究都有很深的造诣,让人叹服。

  波士顿城市内也分布着若干个博物馆,如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波士顿科学博物馆、波士顿儿童博物馆等。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波士顿美术博物馆,馆中收藏的东方艺术品举世闻名,来自中国和日本的绘画作品就超过5000幅。2012年,博物馆入口处沿阶两旁摆放了十余个一人多高的中国古代熏香炉、花瓶等,这些摆件质朴的形态、精细的花纹与精湛的手艺,让参观者浮躁的心瞬间平静下来,让他们满怀着赞叹和敬意开始艺术欣赏之旅。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祖国的艺术而自豪,又为它们曾经历的流离战火而感到心痛。除了绘画作品,馆中收藏的中国艺术品琳琅满目,从早期的石器、陶器到后来的石刻画、碑文、景泰蓝、书法和纺织品等,可谓开启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

  参观之中,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一面来自广西的北流型铜鼓。铜鼓表面呈青黄色,上塑立蛙,饰水波等纹,中等个头。它静静地卧在那里,却一下子吸引了我,我凝视着它,鼓声在我的血脉中震荡起来。曾被中原王朝视为蛮荒之地的八桂,其土著之珍品却漂洋过海来到了波士顿,对我而言,与民族文化展品在异域瞬间交汇的惊喜与震撼,则无以表达。此后的访学日子里,我常常去欣赏那面铜鼓,一来可解思乡之情,二来勉励自己以国际的视野来研究和解读本民族文化。后来,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看到好几面来自中国的铜鼓,其鲜明的百越文化特征让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在哈佛,常有学者和我说,用于学术研究的中国材料还是较少,希望中国的学者能多发表多语种论文,通过多种渠道展示自己的文化。这既是中国与外界交流的优良渠道,也是博采众长、借鉴他者的好机会。百越研究、壮学研究也在日益走向国际化,壮族最重要的经典《布洛陀史诗》有了壮、汉、英对照的出版物,澳大利亚的贺大卫等学者也有关于布洛陀史诗的翻译和研究著作问世,这些都鼓励着壮学的后来者,用更具国际视野的理论方法来审视和研究自己的文化。希望有一天,进入西方人视野的百越与壮族文化,不光是一面铜鼓、一场演出或者一次讲座,而是互通有无的持续的文化交流。

  记得访学之前,朝戈金所长曾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虽然我有长达一年的时间,但这一年却会比想象中过得还快,如何充分利用和安排时间是项技术活。果不其然,第一次出国的我,在波士顿的访学时光转瞬即逝,只能回国再慢慢品味了。一年时间,所记之事零零碎碎,但足以让我记忆犹新。

  美国是一个博物馆大国,全国共有各类博物馆35144家,如果按人口数量计算的话,不到1万人就有一家博物馆。知识人网建议:在美国访问交流学习期间可多去各类博物馆参观,即能快速了解美国社会及历史,增长见识和阅历,又能达到提高品味,提升精神修养的目的。